湖南墨音
加入时间: 2007/08/14 文章: 85
|
时间: 2007-8-14 周二, 上午9:15 标题: 福建新诗90年概览 |
|
|
福建新诗90年概览
文/安琪
可以预测,在中国新诗诞生90年的2007年,盘点将成为重要话题,诗歌在2006年经历了“梨花体”“裸诵”等风波,在2007年初始又迎来了“排行版”“公约”等事件,它激进的一面使诗人自身在主动或被动中以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交替呈现,而世人也因此对诗人有着或欣赏或不解的看法。这些,都是90年中国新诗一路走到现在的悲喜剧。而福建新诗,在90年中国新诗的历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梳理一下也许有助于我们对此有个稍微辨识。虽然,任何梳理都会因为梳理者本身的知识及判断而产生水准上的偏差。
一、两位美丽女性和一位激情男性成为福建新诗的源头
必须承认这是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冰心和林薇因。在中国新诗发端史上,像福建这样一下子贡献出两位顶级女诗人在其他省是不多见的。两人均出生于福州,都是名门望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留过洋,最后都定居于北京。有意思的是,冰心和林薇因的关系并不融洽,当时,林薇因家里因为时常聚集着一帮有学问的教授级人物而被冰心嘲讽为“太太的客厅”。
文学史上早就确认冰心“在20年代初就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小诗,成为五四运动以来女性诗歌的唯一收获”。而林薇因,因为其建筑学家和国徽设计者的身份太过强大而遮蔽了她在诗歌上的成就,事实上,林薇因早年曾是“新月派”的主将,她的诗歌单是《人间四月天》一首就足以传世。
这两位女性诗人的领衔主演,使福建新诗一开始就充满宿命的阴性色彩。
除了冰心和林薇因,当得起福建新诗源头的还有出生于漳州的杨骚,杨骚的名字是和中国诗歌会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该会的发起人之一,杨骚的诗自觉地表现了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
稍晚一些的蔡其矫出生于晋江,他的一生热爱美,追求自由,崇尚民主,诗歌也相应地成为歌颂美、自由与民主的心声。2002年海峡文艺出版社为之结集成十卷本的《蔡其矫全集》。
有些人也许不知道,2006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授予的年度诗人郑敏也是福建人,192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作为“九叶派”诗人,郑敏被誉为“中国女性现代性汉诗之母”。郑敏现居北京,其诗偏重于书写深沉博大的生命元素。
应该提及的还有一位与郑敏几乎同龄的彭燕郊先生,这位被誉为成功实现“衰年变法”(即在暮年写出了代表自己一生最大成就的作品)的老诗人因为长期居住在湖南,已被湖南诗界视为源头性人物。而1999年,当我途经长沙拜访彭老时,彭老首先向我强调的是他的福建人身份。他出生于泉州。
福建诗人有足够的理由骄傲,这些中国新诗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他们照亮的不仅仅是福建诗歌的天空。
二、 一枝独秀的朦胧诗女将及同时期的其他诗人
1978年12月,《今天》正式问世,从而揭开“朦胧诗”派第一页。福建舒婷经由老诗人蔡其矫先生的引荐,加盟《今天》,成为朦胧诗派唯一一位有影响的重要诗人。舒婷的诗真正体现了女性诗歌精神和现代的女性意识。她基本上承袭了“五·四”一代作家的路子,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借助诗歌来进行她艰难的艺术和生命的探索。从舒婷开始,“女性意识”中的“问题意识”走向了更深的层次。
舒婷是福建贡献给世界诗坛的一个杰出的女诗人,也是福建成为新时期以来诗歌重镇的又一显著标志。
和舒婷大致同时写作并且年龄相当却因为机缘不巧或自身写作所限而无法赢得更大声誉的诗人还有:朱谷忠、陈文和、范方、谢春池、宋瑜、刘小龙、黄锦萍、李龙年、郭志杰等。他们的共同点是,几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为推动福建诗歌的发展尽自己的心力,其中,以谢春池1996——1998年在《厦门文学》主持的“走向新世纪中国新诗大展”最具影响力,该展时间长、辐射面广,大有中国诗界英雄豪杰尽收入蛊的魄力。
而郭志杰1996——1999在《福建文学》主持的“本省中青年诗人评价”则以大版面大容量的篇幅,逐一展示本省青年诗界的优秀者,对福建诗人被外界认识意义重大。
三、 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群星璀璨的福建诗人
和其他文体不同,诗歌界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代际概念十分分明。新时期以来,诗歌界有自己清晰的一条脉络: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70后 ——80后。无论这些概念的出笼在当初经历怎样的争议,事实却是,它们已经被洪子诚、刘登翰写进了《中国当代新诗史》,并在诗界约定俗成起来。
可喜的是,福建诗人在诗歌史上的每一个时代均有自己的代表性诗人汇入中国诗歌的汹涌激流中,有时甚至扮演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86年,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盛况空前,共展出各种诗歌群体65个,诗人220多位。第三代诗人藉此登上历史舞台,福建的“新大陆”、“星期五”、“三家巷”也集合力量裹挟其中。代表人物有:吕德安、黄灿然、宋琳、柔刚、曾宏、黄静芬、小云、鲁亢、金海曙、萧春雷、卢辉等。
无疑,福建第三代诗人群里最为诗界熟悉的是1960年出生的吕德安。他的成名作《狐狸中的狐狸》《父亲和我》《沃角的夜》等均已列入第三代经典名篇。而福建人宋琳因为当时正在上海读大学,其经典诗作几乎都是在上海写出的,参与的很多诗事也大都是在上海完成的。黄灿然的诗理性、思辨,深具哲学意味,也许与他擅长理论表述有关?单列这三人是因为他们入选了第三代诗人的综合选本《后朦胧诗全集》。
随着第十五届柔刚诗歌奖在日前的公布,“柔刚诗歌奖”已经成为中国诗界的品牌。这个发源自福建的由个人出资创办的民间诗歌奖项,在诗界获得了极大的公信力。
与以上诸位大抵同龄却并未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汤养宗和伊路,都是在不断调整自己写作姿态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诗人。
谁都没有预料到,新世纪以来发生在诗歌界的中间代命名运动,其发源地就是福建。中间代的发起人、1969年出生的漳州诗人安琪为中间代下的定义是,出生于60年代而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优秀诗人。这个概念被视为“为一代诗人正名,使一大批分散的不为人知的优秀诗人为批评界所关注,并为自己在诗歌史、文学史赢得了应有的位置。”安琪也因为致力于中间代建设、
主编了《中间代诗全集》(与远村、黄礼孩合作)和其自身的诗写实力被诗界推重。
归属到中间代名下的福建诗人远远多于其他时代的诗人。除了安琪,闽南诗群的道辉,其创立的“新死亡诗派”和主办的《诗》丛刊,其对诗歌语言着魔般的折磨,使他的诗写备受争议。老皮,新世纪开始主编的民刊《诗歌蓝本》,期期都受到《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官方刊物的选用,老皮的诗写既开阔又细腻,有着心灵的力量。子梵梅则是一个善于从古典诗词中吸取智慧和语境的诗人,她的诗因收缩而尖锐,因尖锐而疼痛。林茶居惯于采用层层推进的语势语调,读来颇有个性。在闽南诗人大都激进的写作氛围里,黑枣是个另类,他的诗歌安静而唯美,和他的人一样。
闽南中间代诗人群体还包括厦门的江浩和南方,只是他们被看见的作品还不多,所受关注因此也不多。综上所述,闽南中间代诗人群体因为人数多、质量齐、思想观念和写作手法前卫、新锐,而当之无愧成为福建青年诗界的龙头。
闽东也是盛产中间代诗人的地方,以谢宜兴、刘伟雄主编的民间诗报《丑石》为阵地,闽东诗群涌现出了包括谢、刘在内的一个群体:游刃、潘友强、叶玉琳、探花等等。闽东诗群善于处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基本上都能在享受优裕自足的生活的同时又赢得写作的声名。
而现居福州和莆田的程剑平和杨雪帆,十几年如一日地琢磨诗艺,低调写作。
应该提到宁化中间代诗人鬼叔中,他诗歌中的诡秘气息,他对大地神秘一面的窥视,都使他卓尔不群于三明诗群。
2000年元月,广东诗人黄礼孩主编的民刊《诗歌与人——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掀起了诗坛一个崭新的革命,这本收录了55位70年代出生诗人的厚重选本,标志着中国70后诗群的正式崛起。其中,福建诗人康城、徐南鹏、李师江、俞昌雄、侯荣进入这一标志性选本,连同居住在北京的福建籍诗人巫昂,成为70后诗群这一概念下的第一拨主将。
此后两年,70后诗歌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随同成长起来的70后诗人也越来越多,在福建就有:欧亚、沈鱼、周莉、荆溪、陈小三、老茂、沈河、颜非、冰儿等,连同在70后概念出现之前就有一批与目下中间代诗人们一起写作的诗人如林忠成、阳子、张幸福、楼兰、朱佳发、陈慰等,福建70后蔚为壮观。
这里面应该提到的是康城、朱佳发,他们和老皮、黄礼孩联合主编的《70后诗选》,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中国70后诗人的一个基地。此外,康城、朱佳发、冰儿在原主编安琪赴北京后继续承办民刊《第三说》,也是福建70后诗人热心诗事的体现。
而福州的70后女诗人荆溪,目前担任省诗歌朗诵协会秘书长,牵头组织了蔡其矫诗歌网络朗诵会等,颇为不俗。
至于80后诗群,因为提出的时间短,诗人们的写作尚不成熟,我读到并有记忆的只有吴银兰、巫小茶、三米深、然墨几个人。就是这几个人,也已经进入《诗选刊》一年一度年代大展的视野,实在值得庆贺。
本文参考书目
《边缘的呐喊》 向卫国 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著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著
《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洪子诚、刘登翰 著
《2006中国诗歌年度排行榜》南京现代汉语诗歌小组 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