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泽飞翔
加入时间: 2012/10/22 文章: 136
|
时间: 2019-5-13 周一, 下午3:25 标题: 由《艾略特<荒原>是破坏文化的里程碑》一文引起的两点思考与辨析 |
|
|
关于《荒原》及其文化定位
关于荒原,从网上搜到的解释是“荒凉的原野;未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地带”,当然这是荒原一词的自然解释。那么,相对于自然,人的文化架构的精神世界是否会出现这种现实状况呢?有没有一种类似灾害的自然事件给人的精神带来损害;给既有的文化造成毁灭,比如陨石撞击地球,给恐龙造成毁灭,而由之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开始的情况发生呢?
从精神方面来理解,事件带来的改变,会不会给居于恐龙时代的生命在理解上呈现出一种时代的荒原地貌。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欧洲,人们面临的文化及其精神的危机是否与这种撞击造成的结果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这就是文化及其精神以及信仰荒废的荒原地带。显然这里,人成为了一个(信仰被毁与缺失的)空心人;荒原成为了时代转换的一个关键词,成为了一个后文化的缩影及其表征,与之相关的就是着手处理由于“碰撞”而造成的“世界”(包含着人的历史情感的)碎片(而《荒原》在结构上具有和表现了这种时代特点)。
与此类似的是,中国诗歌在经过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撞击后”,古典文学的习学者被停留在了一个人去楼空的文学“荒原”地带,与之不同的是我们还没有人写出属于我们的这部文学与精神的《荒原》,这是一种艺术哲学研究与文学写作的缺失。相关于我们文化的历史碎片,一种情况是重组它,重构历史时间、以回到过去、从前;一种情况是:立足于碎片(现实),寻找文学的新生带,延续深入人类的文化思考与走向。物理而言,破碎在自然世界里又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它必须经历时间,而时间不是我们意愿中的事物。对此应有的态度是:正视现实,而不是回避与逃避现实;相关情感利益方面:个人事小,民族事大。
关于世界观念,我以为不是我们的对手或者敌人发明了一种牢固的观念认识我们就不能往前去了,而是要寻找各种穿越的可能与着陆点,以架构起属于我们的新的世界观念与现实。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靠回到过去,与先人抱团取暖来应对未来的世界与发展。
“破坏”之于变革的价值作用
“破坏”一词,在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是作为反面作用来理解的,但我们似乎也应能够想到:没有陨石撞击地球,也就没有人类主宰的自然世界;没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就没有中国的由古代向现代世界的转变与觉醒(需要明确的是:抗日战争是我们借助于现代文明的帮助而取得的胜利,它是现代文明对于现代文明的胜利,而不是古代文明战胜现代文明的先例)。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落后就要挨打”,对此,我们面临的一个“二选一”的课题就是:积极主动;体面地发展,还是哭哭啼啼的被人追打着前进与发展,这事关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世界环境与生存境况?需要知道,现实更多的是由精神导致的现实。根本而言,人活着的“命”是由自己主宰的;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在于观念的差距。
想到了装修,条件允许的话,一般人不以添置了一件新的家具为满足,而是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对于以往的环境而言,这是破坏性的,但假如对于旧的东西不予以拆除,新的生存环境就将无法落实,那么这种破坏就是必须的,也是好的开始。再以壁纸而言,你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牢固不动地面对同一桌面,但至少有人不这样,他会不断地寻求新的桌面;深入到新的世界与人生图景中去,体验与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与生命,而这涉及的是生存的单一与多元的问题。这里,包括旧城改造,都已经不只是哲学问题了,(代行时间功能)拿工钱的“破坏者”走开,也是建设者(新生活)到来的地方。
2019.05.11
------------------------------
附:《艾略特<荒原>是破坏文化的里程碑》相关链接: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3386&extra=page%3D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