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龙羽生
加入时间: 2007/05/13 文章: 360
|
时间: 2020-10-29 周四, 下午5:06 标题: 从布罗茨基的“两个不知道”谈起 |
|
|
[参见《诗歌报月刊》2020年第10期 总第239期]
从布罗茨基的“两个不知道”谈起
——简议张岩松的诗歌
写诗的人写诗。
一首诗开了头,诗人通常并不知道这首诗怎样结束。
有时,借助一个词,一个韵脚,写诗的人就能出现在他之前谁也没到过的地方——也许,他会走得比他本人所希求的更远。
有时,(诗人)写出的东西很叫人吃惊,因为写出的往往比他预期的更好,他的思想往往比他希求的走得更远。
以上这段话,可参见布罗茨基诺奖演说《文学的功绩在于确立人的个性》(刘文飞 译)。
布罗茨基的经验之谈,道出了“两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这首诗怎样结束”;二是,不知道一首诗会将诗人带到什么地方。
通常,写诗的人写诗,都有近似的体会:从眼前|脚下——开始(写诗),(他的思绪就像)一条线,往往是碰壁而返,穿不过去;于是,思维在遇到壁障后,徘徊不前,心烦意躁,既不知道这首诗该在哪儿结束,又不知道墙壁外面该会有什么样令人吃惊的东西。原因无他,是因为没有看穿自己要写的东西。
有没有意外的情形,不同于布罗茨基的说法?那就是诗人在下笔时内心早有了“两个知道”:一是知道这首诗该如何结束,二是知道这首诗会在什么地方结束。这情形就好比,诗人写诗是从一条线的终端(也就是从更远的地方、叫人吃惊之处)奔回来,把墙壁穿透(画)给我们|读者——看!
有没有这类“开悟”或“开挂”的诗人,写诗通常从更远处、从终端,往回奔,仿佛他手中拿着一把穿越时空的“梭镖”,结束与开始,是可以来回穿梭的?读张岩松的诗,我常常惊奇发现:张岩松的诗歌,如果你从他的结束的地方(也就是一首诗的最后一二句)往回读,整首诗的脉络、气韵会豁然开朗。张岩松的这种创作状态,是否已经脱离了布罗茨基所谓的“两个不知道”?个中的内情还真不好下结论。
以《湖的碗》为例。一首纯粹、凄美、动人心弦的爱情诗,却在“我发现我被骗了”这个地方戛然而止。诗到它该结束的地方结束,诗到它不得不“发现”为止。其中的味道,很足:它不要求你苦涩、难堪、甚至恼羞成怒,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是通过逼向终端的结局,要求你去品品,溯源,寻找与发掘,这一“被骗”的结果是如何形成的。诗人诉诸的不是一种狭隘的情绪,而是发现,并让读者在读完一首诗后,还要好好地捋一捋,即在诗歌的时空中穿梭往返,寻幽探秘。
一首优秀的诗歌,好就好在它的发现,尤其是发现的方式;诗,不为发现真理或一个复杂难解的方程式,而是让你发现(通过阅读诗歌)你的眼睛(被诗人的语言)擦亮了,你的心胸不再是闭塞了而是更为敞亮了。可以说,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阅读诗歌,并反反复复涵咏推敲诗歌、诗句的原因之一。
读《湖的碗》这首诗,可大致梳理出,这里面有一个凄恻的爱情线索|故事:一个小伙子“我”,爱上一个叫“碗”的女孩。爱的理由(其实爱是非理性的,每个恋爱中的人,都会给自己找出无数个理由)是和“碗”的遇见,“碗”的“脸红”了。其间,小伙子“需要用针戳自己”,这里面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小伙子用情之深,甚至不惜用针戳自己;二是,“碗”对此不知情或不买账。但小伙子一往情深,不断追求,“我对碗说|我帮你挑水”,大献殷勤。而“碗”只是脸红,随着“她消失在巷尾”,“时间停住”。时间停住,大有意味,时间为什么停住,时间停了多久?这时间的况味,值得嘬摸。其后经历了什么?诗人用了两句诗(“我选择浪下安静的水” | | “因为碗的胸已不听话”),分两个小节,采用“隔断”(类似留白与造境)的手法,读者可好好体会一下。漫长停住的时间,千转百回的生活。总之,这是一个漫长的难熬的过程,甚至是漫长的企望与无望的岁月。经过了多少纠缠、祈祷、茫然,为了保住这份挚爱,我突发奇想,要为“碗”“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
诗人用了疑问句,“我问,能否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
结果,痴心人真得买了。保险,其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保住这份爱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停住的时间买一份保单。这就要求读者,把自己的意识往上提升了。我们该如何保住生活的纯美?我们该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人的一生该有多少次在停住的时间里,心结难解,愁肠百折,苍苍茫问天问地。至此,一首诗歌逼近了最后两句:“清晨的光线是绯红的|我发现我被骗了”。
看来,保单并没有保住这份念兹在兹的爱情。
一首诗当然不能作如是粗暴、简略的理解。诗歌的意趣就在“有意味”的语言。这“有意味”的语言往往在于“遮掩”的技巧。诗歌用的是形象的语言,这形象是挺拔、敞开的,你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但让读者拿不准的是,在这挺拔、敞开的形象中,诗人到底“遮掩”了什么?这遮掩就构成了某种(含有挑逗与邀请手势的)意味。
比遮掩更“坑人”的是,诗人往往在一首诗中,埋下一两个“桩”,这才是(考验)诗人高超的技巧所在。读者只有摸清了这个“桩”,才能领悟诗人技巧的高超与高妙,真正领悟(其实是发现与揭示)一首是的内蕴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言外之旨。
《湖的碗》这首诗里,诗人给我们埋下了什么“桩”呢?我的理解是光线,是贯穿全诗的光线。诗的一开头,黎明,小镇由黑变白,潜台词就是光线;天亮了,晨光|光线,必然照射到“碗”上,是阳光造成“碗”亮了,这亮即是“脸红”;于是,我惊艳了(也心动了)。可不可以说是绯红“害人”? 爱的产生是光线布下的局,爱的破灭也是对绯红的光线的发现。但我没有去责备与追究“碗”,而是回溯爱的历程,发现“脸红”“绯红”,其实都是我的责任、我的错觉,是“光线”造成的,因为“清晨的光线是绯红的”。诗的美妙就在于这光线,始终引导与照亮了语言的林中之密匝小径。
惊艳,也不能说是完全的主观臆断。问题是,从最初的脸红,到为绯红脸买保单,“碗”是配合了我的追求的,而且,买保单是需要“碗”签字的。“碗”有没有签字,诗人未言语,其实,自然“我掏出买早点的钱买了”,“碗”肯定是要签字的。如此,爱的破灭才导致“我发现我被骗了”。
《湖的碗》这首诗的“结束之处”(其实是一首诗的另一种开始)是通过我的发现指示了读者,也让读者在回溯中惊觉,诗人在开头就埋下了“清晨的光线”这个“桩”。
“清晨的光线”看似轻描淡写,是不经意,其实,是诗人(透过光线)凝视、思谋、焦虑的所在,它敞开(在由黑变白、如此明亮中)也遮掩了一个我所不愿面对的现实,那份“绯红”,有双重欺骗,自我欺骗与“碗”之欺骗;它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是诗人为读者埋下的伏笔和最终被发现与指认的“桩”。
已故诗人祝凤鸣在论诗时,曾谈及他“个人的喜爱”(短诗而非长诗),那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偶尔埋伏一两个秘密的核心,作为整首诗的精神支点。”我理解这个秘密的核心就是一个“桩”,换言之,没有埋伏这个秘密的核心,一首诗就失去了作为整首诗的精神支点。《湖的碗》这首诗,找到光线变化这个“桩”,整首诗也找到了它的精神支点。
诗,不在于给一个爱情画上终点。诗,在于美,在于发现。而过程,尤其是“我问,能否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这一问,真是神来之笔,其所带来的思考(妙趣横生),——关于爱、关于美、关于真的思考(追问)。有时我在想,诗人在写诗时,他埋下的“桩”(或曰一两个秘密的核心),就像一个树瘤,——随手掏一下,里面有鸟窝,或许有鸡毛信,一截沉埋的刀片;考古的人发掘出历史证据,恋人找到了心跳,大自然回到了它呼吸的停顿中……树抗议,他的痛,不展览。
分析至此,不能忽略的是作为标题《湖的碗》,“碗”的前面还有二个字——“湖的”;湖是这首诗的一个背景,也是这首诗的整体氛围,并在这首诗中,为营造气氛而推波助澜。湖与碗构成的对照,不仅仅是体量、大小的惊人差异。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张岩松对一首诗的布置(或者说装置),湖构成了更大的群体,更多的茫(茫荡、茫然、忙碌),更多的喋喋不休,更多的人生与众语喧哗。除了“湖”的这一装置外,诗人从第一句就装置了一个框框,那就是“当我排队购买豆腐干子”,这句话并非是一个(步入)情境的简单设置,也不是写后就丢的无谓之言,这句话与后述的“买早点”相互呼应,是对我的出场、背景及其身份的构建,是把我定位在一个普通人的角色上。正因其普通,更突出了为绯红脸买一份保单的不普通。这份突发奇想、惊人之举,也与普通人的心理、愿望、无安全感等等紧密相连,是与诗人(巧手)装置的框框一以贯之的。如果要生生拆开这个装置的话,可以得出,湖是个大框框,我与碗,各是个小框框。“巢湖是茫的”“巢湖的水喋喋不休”;在这个大框框里,小框框:(1)“我选择浪下安静的水”;浪,是波动的,联系到湖应该是动荡的,而我选择安静的水,但是,客观上,水是不得安静的,选择只是一种态度与追求,一种姿态;另外,浪,是否暗示了,我也在“浪”(可理解为男人的浪)后,希望安静下来,过一份安静的小日子;(2)“因为碗的胸已不听话”;“碗”这只小框框,脱离了我的选择,她“不听话”、已经“不听话”了;胸,既是女性的肉体,也是女性的骄傲。“邻家有个叫碗的女孩|会填满自己的轮廓”,大概是邻家有女初长成,那轮廓,由幼稚、单薄到填满,“会”表示她的自我生成与成长,此一过程,该是多么、多么、不可熟视无睹!哎,这两个小框框导致我茫然了;而更大的不可选择不可掌控的(社会人生)是“巢湖是茫的”!
这就是细读的乐趣。其间的微妙,诗歌语言的有意味,品嘬过了才知道。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
我们,“能否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
其实,这个疑问,也可以转换为“写诗的人写诗”,在布罗茨基的“两个不知道”前提下,该如何做到由不知道到知道?进而打破布罗茨基所描述的窠臼,并探讨一首诗“从如何结束、在什么地方结束”当有所明了的前提下,开始写诗?私以为,这是一个新要求、一个全新的考验和挑战。
从“表象”上来看,张岩松的诗歌是“写实的”。诸如《试衣》《湖的碗》《哈哈镜》《不合体的吃饭时间》《礼物》《波普电梯》《枇杷人》等。(对读者来说)眼睛能够看得明白,用手摸一摸,挺坚实的;但是当你把“写实的”落实到具体的人和物上时,它又变得像哈哈镜一样,是变形的;当你把它像礼物一般捧在手中的时候,它又是翩翩的,可飞的;当你以为是烦厌的、萎靡的时刻,它又是“一首老民谣”“围堵”而来。
这“写实的”是有调性的。看似是“淡写”与“空笔触”,却是诗人——把(笔下的)人和物让渡给语言,即,让语言自身创造出一种在经验之内的意外,戏剧效果的自然;是诗人——把当代符号(如电梯、模特)装置进去,刻意设计出来的“此时此地”的“本来如此的了然”。我有一个感觉,诗人在创作时,身居多重身份,“让痴情的在其中痴情,写诗的在其中写诗,而豁达的批评者在一旁指点”。诗人这种“身兼数职”及其对写作的掌控,在《活法》这首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人写道:“我的错误很微弱”。错误应该是很严重的,因其严重,才叫错误。诗人却用“微弱”来削弱错误这个词。为什么?“把一只鸽子炖了\数它娇小的骨头”这两句诗,说出了错误。炖鸽子,即是杀掉一个可吃的生物,补充我们的胃口和营养。鸽子是一种温顺的、美的、娇小的可作食物的动物。但这里,则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一个超现实的意象。此处的“错误”,是对一种恋爱、婚姻、情感(已完结了)的“处理”方式;同时,“错误”这个词又关照了主题“活法”。在这里,“隐去诗人的措辞,将创造性让给语言本身”(语见马拉美论诗)。如“娇小”这个词,透露出美与惋惜、爱怜与追忆——是永不消逝的似水年华;从中可以看出,诗,就是诗人藏起来的“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但语言自身,在这里却凸显出强烈的反差与对比,让人产生“只有不知道,一读吓一跳”的效果。
张岩松在他的诗论中说,“一般的诗写人的眼睛看见的物,而我的诗,写物的眼睛看到的人。”“句子和人到底谁正确,我写准星之外的错误位置。”以此标准来读《活法》《礼物》《波普电梯》等,不仅让读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有了对张岩松式的诗歌写法的全新诠释。可否这样理解,张岩松写诗,和通常“写诗的人写诗”不在一个“位置”上;是把时间与空间,压缩在语言里,其“维度”不是从三维降级到一维,也不是从二维升级到三维或多维,而是一种错杂、混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看似写实的、实实在在的)维度,揭开了读者思维的密闭的盖子。正如《不合体的吃饭时间》所言:“日子被我这个恒温动物\烫一个小洞\从中便可窥见我一直坐着。”
读张岩松的诗,如果用一句话来简略地评议的话,我认为,张岩松写出了与别人不同的诗歌,张岩松的写作与别人都不一样。(作者佘林颖,笔名龙羽生) |
|
返回顶端 |
|
龙羽生
加入时间: 2007/05/13 文章: 360
|
时间: 2020-11-02 周一, 上午8:55 标题: 张岩松的诗 |
|
|
《湖的碗》
当我排队购买豆腐干子
黎明 小镇由黑变白
邻家有个叫碗的女孩
会填满自己的轮廓
我需要用针戳自己,我对碗说
我帮你挑水。她只是脸红
哦,我看见她消失在巷尾
时间停住
我选择浪下安静的水
因为碗的胸已不听话
巢湖是茫的
我路过保险公司
我问,能否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
一小笔钱的事
保险员瞪大眼睛说
碗必须来签字
我掏出买早点的钱买了
啊哈
巢湖的水喋喋不休
清晨的光线是绯红的
我发现我被骗了 |
|
返回顶端 |
|
龙羽生
加入时间: 2007/05/13 文章: 360
|
时间: 2020-11-02 周一, 上午8:57 标题: 张岩松的诗 |
|
|
《哈哈镜》
自打童年时
照过一次马戏团的哈哈镜
我今天走路或凹或凸
如果发明一些漏风的文字
于是写信时把“我爱你”
吹成“我受尔”
以后你毎天
便在马路上放一个陀螺
用鞭子抽
跟踪邮差并阻止他送达 |
|
返回顶端 |
|
龙羽生
加入时间: 2007/05/13 文章: 360
|
时间: 2020-11-02 周一, 上午9:00 标题: 张岩松的诗 |
|
|
《礼物》
你称礼物为礼物
商城是人工繁殖地区
目光是捕捉 不挖陷阱
鞋子是两只蟋蟀的弹奏
敲击着声音博物馆的门
购物plaza
伸着猫爪子
挠人
你和它相互抓
结果溃败的是椅子
你坐着
脸上的灿烂如蝴蝶 一会儿休息
一会儿翩翩飞走
《波普电梯》
电梯里有一则画报
买车减30%
配上广告模特颀长的腿
走到我停在楼下的车子
它动弹了一下
我的脸像是暴雨打湿的棍棒
躲进电梯
海报用文字的盐粒醃着
盐爪来挠
我哈哈笑
有些细碎的图片侵扰我
我试图脱去上装
她的唇很像马铃薯
《活法》
我的错误很微弱
把一只鸽子炖了
数它娇小的骨头
今晚我要和“飞翔”喝一杯
为了素描
勾勒出我的嘴巴咀嚼的曲线
在跌倒的夜色里
体验空中飘浮的吻痕
我被塞进酱过的平凡之中
甚至
转身在一个饭盒里小便 |
|
返回顶端 |
|
龙羽生
加入时间: 2007/05/13 文章: 360
|
时间: 2020-11-02 周一, 上午9:06 标题: 张岩松的诗 |
|
|
《枇杷人》
最近
“零头人”被找到
其实,大街一直沒有过盖子
我在数着一堆枇杷
我可以说吗?
“枇杷人”怀里抱着种子
我找到零零星星的人和物
它们在树上时
负责扮演火苗
当陪伴人们
到处跑
用它的破皮烂壳形容人
教我如何迷失在滚动中
试衣
在大衣店里,为一只扣子忸怩
时装泛滥的下午
我的衣服呛了灯光,噎住
我身上是衣服的哮喘患者
我在合肥城跑了N圈
人的摇荡,秋千,在衣服店
试衣间
过于简单
像拆开土豆片的破纸袋
粗陋从街头升起
在招乏味的我们的身体
有旗帜在飘搖
一条小沙发
屁股在上面磨
磨到下午7点
它率领我穿越了柜台
一首老民谣正被衣服围堵
《不合体的吃饭时间》
我在学生食堂刷卡打饭
动作本身破败了
到饭点,饿了
我在一个巨大的大平板建筑里
在此之前
门口私家饭店的霓虹
把我肉、骨头拉住
为了我不装进这大盒子中
晃荡
不合身
摇晃,我坐着的塑料板凳
和空气码在一起
清淡无味的傍晚
我自己扶住
然后,轻轻安放
还没有事情打扰“晃动”
日子被我这个恒温动物
烫一个小洞
从中便可窥见我一直坐着 |
|
返回顶端 |
|
|